(一)指导思想
主动对接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战略部署,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体育学科,国内一流的心理学科。积极落实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目标,确立从问题出发,以培育高水平学术人才为核心,以科研制度创新和学术创新为导向,以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总体水平和科研质量,全面提升学术科研服务社会综合实力。
(二)主要目标
在科学研究方面,立足实际,建构以开放性、竞争性、国际化、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服务平台,启动运动康复与健康、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含公共体育服务)、运动项目协同创新4个前沿方向的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增强学科竞争力,打造体育学、心理学学科高峰,形成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统一,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科学研究院为载体,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继续推进学科梯队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我校科研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国际化方面,积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合到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我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我校良好品牌和形象。
在服务社会方面,坚定不移走体育特色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服务社会驱动科学研究进步道路,为促进国家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成为上海市、杨浦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排头兵,成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示范者。
在制度保障方面,梳理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社会分配原则。加快科研信息化管理进程,升级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和科学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提升高水平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夯实体育学学科话语权基础
1.目标
(1)继续保持高水平成果产出,维持国内同一学科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与北京体育大学的距离;
(2)瞄准国际水平,以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为标杆,缩小之间差距,夯实体育学学科国际话语权基础。
2.措施
(1)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培训、指导和论证,提高申请立项成功率;
(2)建章立制,确保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
(3)落实“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原则,维持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二)加强横向科研合作建设工作,夯实体育科技社会服务影响力基础
1.目标
(1)聚焦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为国家和城市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在政府部门决策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在服务国家和上海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竞技体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进一步优化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保驾护航;
(3)开展市民体质监测和体育康复治疗研究,开展现代科学健身与中国传统养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为群众体育提供更多科学健身产品;开展阳光体育和青少年体质研究,建设青少年体育研究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引领、指导、服务和辐射作用;
(4)积极服务体育产业,探索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和规律,为国内外体育相关企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2.措施
(1)制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保护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的合法权益,规范横向课题的经费使用,提高横向课题立项的积极性;
(2)成立若干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科研力量,面向学术研究、高端智库、人才培养等提供多维度科技服务。
(三)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夯实学科共同体基础
1.目标
(1)整合现有科研基地(实验室、中心),打破二级学院间的条块分割格局,搭建若干跨学科综合科研平台,助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科研生态和学科共同体;
(2)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任务,申请增设若干研究基地(实验室、中心);
(3)依托跨学科科研平台,筑巢引凤,加大科研人才的引入和交流,加大科研人才的培育和孵化。
2.措施
(1)制订学科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鼓励学科间开展交叉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平台负责人的主导作用,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2)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积极主动招贤纳士,加强对年轻科研队伍的培养,合理引入社会资源,争取在在“互联网+”、 “机器人+”、“中国脑计划+”和跨学科体育科技攻关服务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夯实国际学术强音基础
1.目标
(1)主动寻求国际科研合作的机遇,提高科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推进学术“走出去,引进来”,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国际重大项目合作上有较大的突破;
(2)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鼓励并资助学术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力争在国际重要学术会中有专题报告,提高我校国际学术地位;
(3)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各项活动,力争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上有突破;
(4)积极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快科研队伍国际化进程。
2.措施
(1)加大海外名师项目的投入,带动我校科研人员不断与国际各种学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鼓励和支持我校科研工作者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学术会议;
(2)加大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我校讲学的支持力度,组织我校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讲学活动;
(3)加大对参加国际重大学术活动支持力度,嘉奖在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及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4)支持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五)推动国家体育科技园发展,夯实产学研结合促进基础
1.目标
(1)促进体育消费的先行者,基本实现体育科技园区转型发展,运营模式升级,进军互联网+领域,建立全国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力争园区5年内整体上市,依托上海体育学院打造环高校体育创新创业示范区。
(2)提升入驻科技园企业的数量及体育、健康、文化产业相关度及区级财力贡献度,园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占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顺利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复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产学研用等领域的全面推进。
(3)培育上市企业:包括在新三板、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或海外版上市的企业,扶植小巨人企业/体育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具有影响力的体育领域领军企业。
(4)申请体育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组建实验室、科研机构、研发中心等。
(5)通过创业孵化平台,帮助我校在学校生、毕业生(毕业两年以内,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生)成功创业企业,组建1-2家博士后创业流动站。培养创新型体育创业人才。
(6)坚持国家战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积极推进我校职务成果处置工作,提高职务成果处置率。
2.措施
(1)持续推进产学研用实体化
依托总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集聚全国体育科技成果,形成体育科研成果转化、体育技术转移和体育产业发展国内最权威的“集散中心”。进一步推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科网建设,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优质的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体育科技成果展示会”品牌展会。
(2)加快园区转型发展,升级运营模式
——房租+财政扶持,由房东向股东转型,加快向投资前端靠拢,突破传统实体孵化器仅提供物理空间的局限,从单纯的靠出租房屋为主的经营手段向体育创新创业企业的“股东”转变。在即将入园的项目企业中,积极配备企业导师和投资人导师“陪练”,由投资机构负责人全程指导,演好自己“创业服务业集成商”的新角色。
——拓展加强各级政府、机关、企业的联系。
——将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理念推广复制,争取在全国有关省市建立分园区。
(3)建成国内首家体育大数据园区
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体育产业的融和和发展。紧密结合园区布局基础,依托园区积累多年的经验和上海体育学院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科技园区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资源之间的互通互联、协同发展。
(4)搭建国内领先的体育科技金融高地
先行先试,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以体育赛事权、体育科技成果为突破口,实现体育与科技、金融等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举办体育科技成果与交易推介会,线上与线下交易的互动结合。
(5)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现代体育运动与健康管理体系
提供针对青少年、中年、老年及残疾人等各类人群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科技产品、体育与健康专家(人才)的三大配送体系。
(6)品牌输出,提升科技园核心竞争力
通过合作开发项目,联合开发产品,传输管理经验与人力资源等方式,提高体院科技园知名度。品牌输出聚焦学院运动人体学科,融合体育休闲、运动康复、民族传统武术、体育经济管理和体育传媒等专业,突出体育生活性服务业主线,探索建设基于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新型体育服务业发展模式。
(7)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互联网+计划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成为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六)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夯实科研制度保障基础
1.目标
(1)围绕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现行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淘汰、修订部分不适合现在形势发展的规章制度,增补部分缺失的规章制度,规范、畅通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2)优化、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网络化,提高科研管理、科研成果统计、科研报表的效率和精准度;
(3)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打通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壁垒,实现科研费用使用信息的共享,做到科研经费使用过程透明、合规、合法、高效、可控。
2.措施
(1)做好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组织力量做好科研管理制度的修订工作;
(2)试行科研二级管理制度,优化科研管理环节;
(3)完善新版科研系统的功能;
(4)启动科研、财务数据共享功能的开发;
(5)适时启动科研报销系统开发。
说明:涉及数量指标内容略。